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房產 > 動態 正文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

作者:admin 時間:2023-05-18 09:45
導讀:

  【研究報告】

  編者按

  近日,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強調,“‘五育’並舉促進心理健康,堅持學習知識與提高全麵素質相統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寶貴滋養。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深入推進的當下,如何有效吸收傳統文化精華,提升心理教育的多樣性與創新性?這一課題,亟待關注與探討。我們邀請專家深入闡釋,提出建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近些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切。全國各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與日俱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心理谘詢中心軟硬件建設,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呈上升態勢,厭學、焦慮、抑鬱等情況並不鮮見。《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1.48%的大學生存在抑鬱風險,45.28%的大學生存在焦慮風險,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仍然麵臨艱巨挑戰。

  雖然,經過各方麵不懈努力,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要看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心理教育,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品德修為的成效還不夠顯著,進一步完善機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我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成效凸顯

  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清晰、落實到位。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高校心理教育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原則和任務等,2021年,印發《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其中提到了加強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做好心理健康測評、加強心理谘詢輔導服務等落實措施。目前,各地高校普遍開設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公共必修課,絕大部分學校設立了心理谘詢中心,按師生比不低於1∶4000配備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有些高校創造條件,開通了24小時陽光心理援助熱線,搭建全天候谘詢平台,擴建相關場地,經費保障等措施也在逐步落實。

  心理育人路徑不斷豐富。各高校結合本校實際,編寫心理健康教材,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錄製心理健康慕課,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舉辦“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國高校普遍構建起“宿舍―班級―院係―心理健康谘詢中心―校外精神專科機構”五級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體係。在校園心理危機預防與幹預方麵,高校普遍開展新生入學心理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設置心理委員,定期培訓校內教輔人員。

  心理育人內容及形式進一步拓展。一些高校心理工作者率先行動,通過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對心理育人的內容及形式進行了全新探索。例如,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依托學生傳統文化社團,舉辦了“以國學心,尋經典理”係列讀書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論語》的“君子之道”中提煉出“智慧、仁愛、勇敢”三大心理健康理念,轉化為特色教學資源;為本科生開設“儒道經典與人生智慧”通識課程,受到學生們的普遍好評。再如,廣州中醫藥大學開設了“儒家思想與心理健康”課程,旨在推動建立中國人的心理健康評價標準。還有一些高校利用中秋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舉辦專題講座,滋養學生心靈,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麵臨三重不足

  重“硬件”輕“軟件”。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財、物等“硬件”配備相對完備,有些學校還配備了智能減壓係統、音樂放鬆係統、箱庭產品等“高階工具”。然而,心理教師的專業訓練與文化素養普遍不夠充分,富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等“軟件”仍比較欠缺。雖然市麵上麵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書籍等數量不少,但內容幾乎千篇一律,仍然沿用西方心理學理念。

  重“術”輕“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著眼於挫折教育、人際關係、學習發展、情緒管理等現實表象,采用現象觀察與分析、心理谘詢、心理自助等“術”的層麵的方法。正因如此,目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使用的心理幹預和藥物幹預等手段效果並不穩定,根本原因在於重術輕道。實際上,深層觀察,當代部分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擾、精神不振、找不到人生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等狀況,其根源在於內心價值的缺失,需要以深植中國大地的厚重文化、生命智慧加以對治。

  重“西”輕“中”。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我國心理學科建設與發展高度重視,進行了一係列中國化、本土化的努力,產生了顯著效果。然而,目前中國心理學的框架體係仍然深受西方模式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多圍繞西方心理學的概念、路徑和方法論展開,對大學生開展心理測評,使用的多是國外早期編製的量表,如《症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等。要看到,一個人的生命成長和人格完善本質上是文化塑造的結果,必然要紮根於所在國家和社會的文化土壤、文化生態,缺乏傳統文化引導的心理教育,無異於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以傳統文化溫潤心田,創新心理教育方式

  針對我國高校心理育人現狀,當前,亟待更好地從國情出發,不忘曆史、著眼現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實踐中,培養具有健康人格和責任擔當的未來之材。為此,需從多方麵努力,推動跨學科合作,不斷擴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係。

  首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中,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轉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和鼓舞全社會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202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將全麵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作為工作要點。建議將中華文化“學以成人”修養目標納入“時代新人鑄魂工程”,高校以此為契機,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服務等方麵,尤其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之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校園風尚。

  其次,鼓勵高校建立學科交叉研究交流平台,加強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培訓。一是設置相關專業。從目前的人才培養體係來看,單一學科培養的畢業生很難具備傳統文化心理教育所需的能力和條件。若要從源頭解決這一問題,需在高校人才培養和學科設置中有所創新,設立新的交叉學科,如中國文化心理學專業。同時,建議在當前的師範教育課程體係中加強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教育史方麵的內容設置,將傳統文化中“內省慎獨”“立誌責善”“致良知”“學以成人”等古代教育觀、修養觀有機融入心理教育、思政教育的學科內容中。二是搭建高校間的交流平台。通過搭建高校心理課、思政課和傳統文化通識課(如哲學經典、詩詞鑒賞、漢字文化、書法、太極拳)等的交流平台,設立相關課題,鼓勵共同教研,加深相關教師對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理解。三是加強對在崗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培訓。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心理學或教育、思政專業教師,雖然掌握了較為豐富的心理、教育理論知識,但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性哲學理念和方法並不熟悉。因此,應加強傳統文化素養培訓,幫助他們通過多種方式係統學習中國古代哲學中心性修養理論認知和實踐路徑,提升高校心理育人整體水平和實際效果。儒家文化講“修己安人”,一個擁有傳統文化素養的教師既能通過自我提升,讓人格心性日趨完善,又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最後,推動社會資源整合,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並非隻是專職心理教師的責任,也有賴於學工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科教師的通力合作,更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為了更好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理育人的作用,需要心理學、中國哲學、教育學等方麵專家、團體共同努力。引導有社會影響力的傳統文化學者走進大學校園,傳播研究成果,助力心理育人工作;鼓勵高校與博物館、展覽館等擁有豐富傳統文化資源的場館建立合作關係,發揮傳統教育中環境、儀式對個體精神秩序的建構作用,作為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益補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大學生群體的成長成才、心靈安頓和人生幸福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若能立足於中國社會的曆史和現實,融合各方資源和力量,並適當借鑒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有益經驗,一定會開創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育人新局麵。

  (作者:宋振韶,係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高教學會心理素質教育研究分會秘書長;車鳳,係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講師)

打賞

取消

感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掃碼支持
掃碼打賞,你說多少就多少

打開支付寶掃一掃,即可進行掃碼打賞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後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欄目分類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Copyright © 2021 早報網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早報網觀點。如您發現內容涉嫌侵權違法立即與我們聯係客服 710564642@juzkou.com 對其相關內容進行刪除。
早報網登載文章隻用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早報網》官方網站:www.juzkou.com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Top Top